“心理救灾”需更及时更持久

  芦山地震中,5岁小女孩程筱被废墟掩埋受到惊吓,醒来后将妈妈叫大姨。4岁半的小高敏,一听到救护车声,就会死死地抓住大人的衣服颤抖。

  灾难对个体的最大冲击,除了肉体的伤害,还有精神上的摧残。正因如此,在灾难过后如何帮助受灾群众在身心上同时恢复,“心理救灾”成为灾后救援和重建重要的课题。

  4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看望慰问地震灾区群众时,特别叮嘱“注意进行心理疏导”。而据《羊城晚报》的报道,在芦山地震发生后一小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就启动了应急预案,随后两名工作人员于4月22日进入芦山县。而在地震当日,一支来自成都的心理救援小组就已经赶到芦山县,开展灾后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等工作。

  相比汶川地震一周后心理工作者才开始进入灾区,此次各界对震后心理干预的认识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在大批心理治疗专家即将进入灾区的时候,公众更希望的是,在心灵废墟上,能重建一个长期不倒的“抗震屋”。

  据报告显示,美国“9·11”、洪水、飓风等灾难发生3年或5年后,仍然会出现心理问题。同样,汶川震后也有关于自杀的新闻出现。

  《中国青年报》曾用“哄地来了,倏地走了”来描述当年汶川地震后灾区心理援助者的状态。

  可以看出,心理上的援助需要持续支持,不该再现之前出现过的“暂时热闹”,而是要建立长效的、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和组织机构。

  美国政府针对在“9·11”恐怖袭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公民制订了长达20年的救助计划,这对于四川芦山地震的心理干预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生命的救援和物质的救助正迅速而有效地展开,而心灵拯救的道路则更加漫长和艰辛。我们期待,关爱的目光能够持续洒向芦山,心理疗救的科学力量能够有序进入,并在这里形成新的持久的力量。

相关阅读:

抑郁症不是“想开点”就行!若你常说这5句话,不要以为是开玩笑
《精神病学杂志》:长期单身,更容易患老年痴呆
当你购买盲盒时,你在购买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你可知:长期单身会减寿啊
扬州11岁女孩坠楼身亡!疑因作业未完成与家长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