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的定义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从生物化学的观点分析,运动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能力。本章着重分析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中枢和外周原因、运动后消耗物质恢复的一般规律,为运动员选材、评价训练效果、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 运动能力的发展有两个部分:一是躯体运动,也叫大肌肉运动。是负责控制身体的。另一个叫精细运动,或者叫小肌肉运动或随意运动。新生儿出生后就具备了较强的运动能力,新生儿的运动能力,一部分是属于原始反射,如踏步反射。

儿童运动能力发展阶段

美国的运动生理学家,一般把孩子的 运动能力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半。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在发育,一些基本的运动机能正在形成。如:爬、走、抓、打、推、眨眼、摇头、说话、做出各种表情等等。所有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都将成为孩子今后智能,体能的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从两岁半到五岁半,也叫"早儿童期"。

在这个阶段里,正常的孩子应该具备一组最基础的运动机能。这些能力包括:跳,跑,踢,抛,接,滑动,转动等等。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是孩子今后运动能力和智力能否进一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即"晚儿童期"的过渡性机能运动期。

当孩子六岁时,一般来说,他们的这些基础的运动机能应该让他们能够正常地进入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体育运动阶段。孩子参加到各种儿童体育运动中去,如儿童足球,儿童篮球等等。儿童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成人的项目不同,其竞争性,激烈性都不很强。但儿童运动项目,却为孩子运动机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比如,在足球运动中,孩子的跳、跑、踢、抛、接、滑动、转动等能力,可以得到综合的运用和发展。使手,眼,脑,四肢,肌肉,神经,心理得到平衡的发展。

十岁以后,孩子进入少年期,然后进入青年期。这个阶段的正常发育水平应该是走向"特殊运动机能发育"的阶段,即培育特殊运动才能阶段。

哪些运动适合儿童

宝宝到了能够走路的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就可以慢慢为孩子安排一些适合的运动项目,这样既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也能使他们逐渐掌握运动的技巧。

以下运动适合学龄前儿童:

1.长跑

长跑有助生长发育。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经过一年长跑训练后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正常,身高、体重的增长均高于一般少年儿童。但是少年儿童毕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各器官功能还较薄弱,因而长跑时必须负荷适当,并注意控制强度,并量力而行地安排运动量。

2.立正

实践证明,少年儿童坚持"立正"训练,对矫正"O"型腿和"X"型腿非常有效。具体做法是:全身保持正规的立正姿势,并上提丹田气。"O"型腿者要两脚并紧,两膝关节尽力相靠,必要时可用弹性适当的橡皮带扎在两膝关节上,使其增加内靠力量。"X"型腿者两膝关节要并紧,两脚跟尽力内靠。每天进行2次或多次,每次坚持20分钟。

3.乒乓球

眼睛疲劳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而在打乒乓球的时候,双眼必须紧紧盯着穿梭往来,忽远忽近,旋转多变的快速来球,使眼球不断运动,血液循环增加,眼神经功能提高,从而能使眼睛的疲劳消除或减轻,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4.弹跳

专家认为,凡是有氧健身运动皆有健脑作用,其中以弹跳运动最佳。如 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舞蹈等,能供给大脑充分的能量,激发大脑的活力。

在上述项目中,以跳橡皮筋堪称最佳。运动医学专家论证,它可使人体腰部、腿部肌肉、关节及大脑皮层神经得到整体协调锻炼。这一健身方法适于6~16岁的少年儿童,所需场地较小,地面平坦即可。

5.游泳

游泳时,阳光的紫外线不但可以杀菌,还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人在水中要承受水的压力,游泳时要克服水的阻力,呼吸比陆上困难得多,经常游泳能促进呼吸肌发育,肺活量增加,从而提高呼吸功能。冷水的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扩张,提高儿童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游泳对心肺的锻炼效果更为显著。游泳对心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能促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排血量增加,还锻炼了全身大肌肉群,使身体长得健美匀称。

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注意三点

(一)支持幼儿的运动兴趣,不要干涉和禁止幼儿运动。

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孩子总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奔跑跳跃、爬高钻低,常常弄得满头大汗,一身泥尘,有的孩子平坦的路不走,偏要去走高低不平的地方;有的孩子还会扯烂衣服,划破皮肉。于是有的家长就下了种种禁令"不要弄脏衣服","不要乱跑,小心跌倒","好好走路,不要跳","不许爬树","不许……"孩子的运动被禁止,失去了勃勃生气。其实,这些爱动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摔跤,相反,那些平时不爱运动的孩子走路一摇一晃,稍一跑动,就会摔倒。每位家长都应懂得幼儿需要运动这个道理,都应满足幼儿喜爱运动的愿望,取消不合理的消极禁令,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

(二)提供运动的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据调查,农村孩子的运动能力一般强于城镇的孩子;住低层房屋的孩子运动能力一般强于住高层住宅的孩子;家庭支持运动的孩子强于家庭不支持运动的孩子。这是由于许多家庭居室装饰很漂亮,而庭院场地空间很小,幼儿想要玩球或奔跑,而大人不答应、不放心。因此,家长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从实际条件出发,在家中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活动量小、空间要求不高的运动,如徒手操、跳绳、拍皮球、打弹子、投沙包、打乒乓球、打板羽球或一些民间体育游戏等。不要让幼儿参加长跑,因为他们心肺功能及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不搞举重、拔河(关节易脱臼),或在水泥地上跳跃(髋骨未骨化,骨盆会错位)等运动。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全面锻炼,上肢和下肢、左侧和右侧、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锻炼运动要平衡,使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贵在坚持,注意安全。

体育运动贵在坚持,经常运动才能真正取得 健身的效果。家长一方面要随时向幼儿进行体育运动意义的宣传,讲优秀运动员的故事,观摩成人比赛等;另一方面,注意场地器械的安全,教会幼儿正确的运动方法,注意幼儿运动后的反应(脸色、出汗、呼吸、脉搏等),并有意识地利用运动的有利时机,发挥幼儿在运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灵敏协调的能力。

孩子运动能力差怎么办

爱运动的孩子更健康,爸爸妈妈都希望看到孩子活蹦乱跳的样子。不爱运动的孩子表现出不自信的心态,也常闷闷不乐。运动能力对其它智能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生活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运动能力差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下列举两个方法帮助孩子发展运动能力。

一、适合0-6个月的运动。

0-6个月的宝宝运动能力虽然非常有限,但是运动的潜能却是巨大的。在这个阶段做好必要的训练,可以打好"动起来"的基础。

1.抬头训练。妈妈可在与宝宝稍高的方向呼唤小宝宝,引导小宝宝抬起头;妈妈与宝宝玩捉迷藏的小游戏,宝宝的目光会追随着妈妈不停的上下左右移动,从而使宝宝做抬头动作训练。抬头动作训练能增强宝宝颈肌的力量和颈部肌肉的灵活度和韧性。

2.翻身训练。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是仰卧着,但他有一定的身体肌肉的运动能力,所以就可训练宝宝的翻身动作。一般来说,小婴儿先做仰-俯翻身,然后再学俯-仰翻身。家长可以先让宝宝仰卧在床上,家长在一侧拿着能吸引 注意力的小玩具来逗引宝宝,如小铃铛、拨浪鼓等,同时说一些鼓励的话:"宝宝,多好看的玩具啊!过来拿着啊!"以训练宝宝从仰卧翻到侧卧位。家长及时对宝宝进行夸奖:"宝宝,你真棒!"或者抱抱小宝宝、亲亲小宝宝作为奖励。翻身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宝宝的身体力量,也可以锻炼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另一方面可拓宽宝宝的视野,使宝宝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事物。

3.坐姿训练。在宝宝学习坐姿时,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前面摆放一些有趣的玩具,逗引宝宝去抓握,因为宝宝前倾的力量可以慢慢锻炼宝宝的坐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宝宝的小脊椎骨尚未发育完全,如果长时间的坐着的话,会对脊柱的发育不利。另外,家长也要注意宝宝坐的姿势,不可让他跪坐,这样会影响腿部发展。最佳的坐姿是双腿交叉向前盘坐。

二、适合6-12个月宝宝的运动。

6-12个月的宝宝通过前一阶段小肌肉的运动,似乎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身体慢慢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现在他们会坐会爬甚至还会站立了,运动的强度可以适当地增加。

1.爬行训练。

父母在指导进入爬行阶段的宝宝时,应从各方面引导宝宝爬行。把宝宝放在床上或地板上,在他的前方放上有趣的或着色彩艳丽的玩具,父母同时可以在前面加油鼓劲,诱导他向前爬行。

为了让这些娇嫩的宝宝爬好,最重要的是,环境的准备必须完善。宝宝爬行的地方一定要软硬适中,父母可在地板上铺上一层柔软的毯子。在宝宝爬行时,比较容易受伤的是头部,所以父母要注意桌角等尖锐家具,以免伤到宝宝。同时,爬行时也要注意电源插座等危险物件。

2.站立训练。

站立是行走的基础。在宝宝会坐、会爬之后,宝宝开始向站立发展。这时,父母可以扶着宝宝腋下,试着让宝宝练习站立。或者家长可以在沙发、小车上放上不同的有趣的玩具,让宝宝扶着沙发、小车栏杆等站立,而那些有趣的玩具也可以增加宝宝站立的时间。宝宝的蹬腿运动可以锻炼他的腿部的力量。父母扶着宝宝腋下,很多宝宝都有一种近似本能的弹跳运动,这种运动增强了腿部肌肉力量,为以后独立站立及行走打下基础。

蹦蹦跳跳是孩子天性的自然表现,宝宝一出生就开始用自己粉嫩的小身体来感知这个美丽而又未知的世界。男孩子喜欢用各种运动来展现活力,女孩子喜欢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另一种美丽。运动智能好的人,更喜欢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体会,以表现出自信的心理素质。让孩子具备优良的运动智能,实现每个年轻妈妈的美好心愿。

最新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