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准毕业生谋业 寒假不休息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谋业历程就像是一场艰苦的足球比赛,而年末的寒假则好比是中场休息时间,可以稍作休整。然而,近日记者走访众多沪上高校后发现,今年的寒假,许多毕业生竞相选择滞留学校或干脆在校过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压迫着他们不得不放弃难得的“中场休息”时间。

  据介绍,2004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51所高校共有应届毕业生10.9万人,比2003年增加2万多人,这还不包括2003年由于“非典”等原因尚未落实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正基于此,沪上各高校纷纷采取了“早发动、早对策、早落实”的工作原则,将以往在11月中旬才启动的就业程序提前至10月底进行。2003年12月30日,在东华大学举行的“2003年在沪高校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前来应聘的学生依然人山人海。华东师范大学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系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同学还是个位数,大家普遍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在复旦大学,亦有毕业生这样对记者估计,目前除了经济、电子、外语等少数专业情况稍好外,大多数院系的毕业生签约比率应该不超过20%。  

  依照以往经验,寒假左右应该是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的第一个高峰期,但今年的情况迥然相异。一部分已有就业意向的同学还处于观望状态,不愿草率签约,而相当多的同学目前还处于屡屡面试,屡屡碰壁的状态中。春节假期因此被大家普遍寄予厚望,寻求突破。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位孙姓毕业生,坦言自己留校过年的初衷:“寒假期间,相当一部分上海毕业生会回家过年,外地来沪找工作的学生也会少很多,一旦有招聘单位,机会应该会多些。”

  上海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认为,毕业生竞相放弃寒假的“中场休息”机会,既反映了现时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体现出毕业生对于投身社会、参加工作的迫切心情。(朱红军)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办公室里的“新武侠传”
毕业生遭到“欺生”怎么办﹖
职场新人该如何应对职场风险?
人在江湖:在你上班的第一天
不能回避的生活 办公室政治“教程”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