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移位术重建伸拇功能

适合于右手第一掌骨背侧陈旧性切割伤,拇指不能主动直伸。解剖学研究发现在指总伸肌腱中,示指的肌腹比较独立,示、中指的肌腱起点位置较高。结论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伸拇功能在适应证恰当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较好的伸拇功能,对示指的功能影响非常小。指总伸肌腱中的示指伸肌肌腹独立分化较好,去除示指固有伸肌腱后仍能完成独立伸示指的功能。

  • 就诊科室:骨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四肢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50-200分钟/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3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2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手部肌腱损伤 开放性手外伤
适应症

适合于右手第一掌骨背侧陈旧性切割伤,拇指不能主动直伸。

禁忌症

1.局部伤后感染未被消除者。

2.伤指各关节被动屈伸活动障碍者。

术前准备

一组或一个肌肉瘫痪后,肌力平衡失调,日久必然引起畸形,以及畸形后一系列功能性和结构性变化。因此在术前需详细检查,仔细分析,进行下列必要的准备:

1.肌肉瘫痪的数量和程度各不相同,由于瘫痪日期的长短,重力的影响,使用的多少以及畸形足的负重,可造成各不相同的畸形。几乎每一个病人的畸形都有其特殊性,甚至同一个肌肉的瘫痪往往可以引起不尽相同的畸形。因此,必须在术前对畸形、肌肉的瘫痪情况、未瘫肌的肌力进行细致的检查和透彻的了解,并充分估计转移后会不会发生新的不平衡,和发生新的畸形。这样才能使手术设计符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很有可能使原来的畸形没有得到矫正,反而又引起另一种畸形。

2.所有软组织挛缩性畸形以及骨结构的畸形,必须在腱转移前先予矫正,或在术前先予矫正。想依赖肌腱转移后的肌力来矫正这些畸形是不符合原则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畸形被矫正后,转移的肌肉才能保持矫正后的状况和预防畸形的复发。

3.肌肉瘫痪后,肌力平衡失调,肢体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以致未瘫痪的肌肉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肌力也相应减弱,关节活动也有所受限。所以,在术前应加强锻炼,辅以理疗等,使功能尽可能恢复,肌力达到4~5级,以保证手术的效果。

4.术前2日按常规准备足够范围的皮肤。足部畸形后常在负重部位发生胼胝,术前需用温水泡脚,使皮肤变软、清洁,以利手术。

手术步骤

在原伤口处做一小弧形切口,显露拇长伸肌腱远断端。断端整齐无粘连。近端已回缩至腕部。决定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伸拇功能。

根据拇长伸肌腱断端部位测出供腱所需长度,在示指伸肌腱适当部位的皮肤做一小横切口,挑起肌腱,尺侧者为示指固有伸肌腱。切断该腱,往近侧做潜行剥离。

从腕背横韧带远侧缘小横切口中抽出固有伸肌腱。固有伸肌腱远断端与示指总伸肌腱做端侧编入缝合。

经皮下隧道将示指固有伸肌腱导入第一掌骨背侧切口,用注射针横穿肌腱固定,以免回缩。

调整肌腱远近端张力,用3/0无创针线做双"8"字端对端缝合。

闭合各切口。石膏制动拇指及腕于过伸位4周。

并发症

化脓性感染,感染的伤口有疼痛、红肿、触痛、脓性分泌物等,体温可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闭合性创伤也可能并发各种感染,例如:伤后误吸、气道内分泌物潴留、肺不张等继发的肺部感染。伤后还可能发生破伤风或气性坏疽,其后果相当严重。

术后饮食

1、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纤维素丰富易消化饮食。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饮酒。

术后护理

1.肌腱转移后应即用石膏托固定,保持肌腱在比较松弛的位置,以保证新止点的愈合。一般,软组织手术固定4周,骨手术需固定6~10周。石膏托需加垫,避免压迫肌腹而引起萎缩。

2.早期锻炼可以避免肌肉的萎缩与粘连。术后应即在石膏固定的保护下练习肌肉收缩,3周后可每日定时除去石膏托,在指导下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转移肌收缩练习,但须防止反向的拉长活动,以免转移止点裂开。6周后可除去石膏进行锻炼,但仍须限制反向活动。在夜间要用石膏托保护最少2个月。

注意事项

注意下列事项:

1.术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以防感染;虽有轻度的感染,也会引起肌腱周围的粘连而使手术失败。

2.术中操作必须仔细轻巧,减轻损伤。肌腱的光滑表层及腱系膜要尽量保留,不要乱夹、乱压、乱擦,并经常用湿纱布包绕保护以防干燥。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与周围组织粘连。对肌肉的神经、血管供应更不能损伤,一般神经、血管支均在肌肉的上半部进入,因此,在分离肌腹时,尽量不要超过该肌腹的中点之上。

3.转移肌腱必须取道直线方向,才能直线牵拉,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应尽量分离肌腹,使肌腱能通过直线隧道到达新的止点。例如在代股四头肌手术,如果腘绳肌腹向上分离不足,转移后,牵拉髌骨的方向将会向后多于向上,肌肉收缩的效能就会受到影响。

4.转移肌腱经过的隧道必须滑动无阻。为达到此要求,除肌腱取道直线外,尚需注意隧道的宽敞,如有骨棱或筋膜边缘的阻碍,应予清除。一般多采用被替代腱的腱鞘为隧道,或在皮下脂肪层中另作隧道。前者较后者为好,但后者可以随意调整其直线方向,比较灵活,临床较多采用。

5.转移肌腱必须有一个牢靠的新止点,才能充分发挥转移肌的牵拉作用。临床常用的有2种固定法:

⑴腱至腱固定法:用邻近的正常肌腱转移缝合到瘫痪的肌腱上,以替代瘫痪肌的功能;或将瘫痪肌腱的远端缝合到邻近正常的肌腱上,由其兼管功能。其优点是瘫痪肌腱的止点不用更改,肌腱的长度有保证;但其缺点是瘫痪肌腱有延展性,日久有可能影响肌肉的收缩效能。因此临床上仅用于上肢、指、趾等部位。儿童的瘫痪肌腱发育不好,不宜用此法。腱至腱固定多用穿孔缝合法。

⑵腱至骨固定法:这种固定法比较牢靠,肌力作用直接,止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任意选择,临床多采用,特别适用于下肢。固定方法很多,可以固定在骨膜下;或将肌腱固定在凿粗糙的皮质骨上;或将肌腱穿过骨内隧道作腱袢缝合,也可在骨上凿槽,将肌腱固定在槽内;或采用不锈钢丝抽出缝合法缝合肌腱,即用不锈钢丝8形缝合腱端(在其近端加抽出钢丝),从腱端穿出,再穿过骨孔作皮肤外钮扣固定。

6.转移肌腱必须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高度发挥肌肉收缩的效能。肌腱张力过松必然无效劳动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反之,肌腱张力过紧容易造成缝线裂开,在持久的紧张张力下肌肉反会无力。因此,在固定肌腱时,应先将关节保持在功能位,然后将肌腱轻轻拉紧缝合。

7.采用的转移肌腱最好与瘫痪肌腱是相似功能的,在肌肉训练时比较容易;相反功能的肌腱转移,在训练时期多有不协调的动作,需要耐心锻炼。

8.转移肌腱的拉力应相当于瘫痪肌原有的拉力,才能胜任其新的任务。如力量不足,应另加其他肌腱的转移;或作骨的辅助手术,如加长动力臂以增强转移肌收缩效率,或限制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减少肌肉负担。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