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尺骨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尺、桡骨除提供前臂长度外,还构成肱桡关节、肱尺关节、腕关节及上、下尺、桡关节。起止于前臂的肌肉除伸肌和屈肌外,旋后肌群的肱二头肌及旋后肌止于桡骨上1/3;旋前肌群的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分别止于桡骨中1/3和桡骨的下1/4。以上的肌肉和关节除使尺、桡骨能伸屈外,还使桡骨能环绕尺骨进行旋转。由于尺、桡骨的功能复杂而重要,骨折的治疗方针应当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防止并发症,尽早恢复功能,因此,尺、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的适应证是:1.闭合复位失败或手法复位外固定后再移位者。2.骨折已1~2周,仍有严重移位者。

  • 就诊科室:骨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四肢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局部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3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5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桡骨头骨折 桡骨、尺骨茎突骨折
适应症

尺、桡骨除提供前臂长度外,还构成肱桡关节、肱尺关节、腕关节及上、下尺、桡关节。起止于前臂的肌肉除伸肌和屈肌外,旋后肌群的肱二头肌及旋后肌止于桡骨上1/3,旋前肌群的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分别止于桡骨中1/3和桡骨的下1/4。以上的肌肉和关节除使尺、桡骨能伸屈外,还使桡骨能环绕尺骨进行旋转。由于尺、桡骨的功能复杂而重要,骨折的治疗方针应当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防止并发症,尽早恢复功能,因此,尺、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的适应证是:

1.闭合复位失败或手法复位外固定后再移位者。

2.骨折已1~2周,仍有严重移位者。

术前准备

1.体位:体位因骨折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总的要求是:①便于手术显露和操作。②不妨碍骨折的手术复位。③病人舒适。例如髋关节后脱位的切开复位,选用后侧途径时,原可用俯卧位,但俯卧位将妨碍复位时的屈髋牵引,故以采用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为宜。此外,行组织移植以修复组织缺损时,常需两组人员同时手术,此时体位应考虑供区和受区手术的需要和方便。

2.切口:切口部位选择的要求:①显露充分,操作简便,损伤小,出血少,愈合后瘢痕不影响功能。②不要选在皮肤下即有骨骼或骨突起的部位,以免日后瘢痕粘连及疼痛。③切口最好不经过关节,必需经过关节时,应采用┌┘形切口,以免瘢痕挛缩而影响关节功能。

3.显露骨折端:循某一显露途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沿肌间隙分开肌肉或切开肌肉,直达骨膜。切开骨膜,并作骨膜下分离,即可显露骨折端[。显露过程应遵守:①尽可能从肌肉间隙进入。这样,解剖层次清楚,损伤小,出血少,术野清晰,不易误伤神经、血管。②尽量保留软组织与骨膜的联系,尽可能多地保持骨折端的血供。③剥离骨膜的范围只要能满足复位和内固定即可,不要剥离过多,以免破坏骨折端的血运而影响愈合。

4.骨折区的处理:骨折区的处理包括:①清除凝血块与损毁的组织。②与软组织相连的碎骨片原则上应保留,游离的小骨片或骨屑应清除干净,完全游离的大骨片不能清除,应复位固定,以免引起骨缺损(开放性骨折的大碎骨片用生理盐水洗净,再用1∶1000新洁而灭液浸泡5~10分钟后复位)。③两骨折端之间嵌入的软组织应予松解和复位。④新鲜骨折的折端无需修整,而对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者,要用骨刀将折端修整,凿成新创面,并钻通骨髓腔。

5.骨折复位:一般都在直视下,利用器械和手法进行。轻微的重叠移位和侧移位,可用骨膜剥离器插入骨折端之间,利用杠杆作用,撬开骨折端,在助手轻轻牵引肢体远端并矫正旋转成角移位的同时,术者用手指或另一骨膜剥离器矫正侧移位。较明显的重叠移位和侧移位,在两位助手的手法牵引和反牵引矫正重叠移位和旋转移位后,术后用持骨钳夹住两骨折端,反向用力以矫正侧移位。陈旧性移位骨折可借助骨折复位器逐步调整复位。

6.内固定或植骨:除污染严重和超过12小时的开放性骨折外,一般在切开复位的同时行内固定术(方法见内固定术)。2周以后的骨折、陈旧性骨折以及血运不好、愈合有困难的新鲜骨折,应在切开复位的同时行植骨术,以促进骨折愈合。

7.缝合:彻底止血,冲洗伤口后,逐层缝合。切口大、渗血较多者应作负压引流。

手术步骤

1.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或置于胸前。

2.切口、显露:采用两个切口,分别显露桡、尺骨。桡骨上段的显露要注意保护桡神经。。一般先显露和处理尺骨后再处理桡骨。

3.尺骨干骨折的复位与内固定:显露尺骨折端后,在助手对抗牵引下,术者用骨膜剥离器撬开骨折端进行复位。然后,按髓内针逆行穿针法,用手摇钻将克氏针钻入尺骨髓腔,进行固定。如为尺骨上1/3横折,亦可用髓内针固定。如尺骨为斜折,或螺旋骨折,骨折端不稳定,易再移位时,亦可用钢板固定。一般,尺骨中、上1/3骨折,钢板最好置于尺骨后侧,下1/3骨折最好置于尺骨前侧,使钢板有软组织覆盖。尺骨骨折固定牢靠后,用纱布覆盖伤口,再进行桡骨骨折的内固定手术。

4.桡骨干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桡骨在前臂的旋转活动中至关重要。因此,桡骨干骨折的复位不但要求解剖复位,而且要求恢复凸向桡侧的弧形。复位时,不但需要牵引和撬拨,还要根据骨折不同的部位,将前臂置于不同的位置。首先将肘关节屈曲,以松弛肌肉。桡骨干上1/3骨折时,近折段因肱二头肌和旋后肌的牵拉而旋后,远折段应置于旋后位,便于复位。如为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近折段由于旋前圆肌与旋后肌的牵拉,处于旋转中立位,远折段也应置于中立体,有利于复位。如按上述方法操作,复位仍有困难时,应检查尺骨骨折端有无因桡骨骨折的复位,而发生移位。如有移位,应重新复位后用持骨器固定,再进行桡骨骨折的复位。桡骨正确对位后,用准备好的自动加压钢板或普通钢板弯成一定的弧度,使之符合桡骨的外形,用螺钉固定。解剖上桡骨上1/3向外弯曲,下1/2向内弯曲,形成凸向桡侧的弧形,此弧度如被破坏,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因此,钢板应置于桡骨的前面。

5.植骨:骨折迟愈合或不愈合,或陈旧性骨折,或尺骨上1/3骨折或桡骨中、下1/3骨折,应予植骨,移植骨块取自髂骨。最好行髓腔内植骨。如用碎骨折移植,可将碎骨片置于骨折部位的前面、后面及侧面,避免在尺、桡骨之间置碎骨片,以防交叉愈合。植骨完成后,逐层缝合。

术后饮食

按中医学来讲,骨折病人需要有助于接骨续筋、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促进骨折愈合的食品,骨折后卧床,胃肠功能减退,胃酸分泌物减少,小肠吸收不良致血钙降低,再加上活动量减少,骨钙盐分解多于合成而引起缺钙。

术后护理

1.用普通钢板作内固定者,术后用管形石膏将伤肢固定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腕关节背屈25°,直至骨折愈合,一般需时3~4月。固定期间应作功能锻炼。

2.用加压钢板作内固定者,可以不用外固定。如为粉碎骨折或病人不能很好配合者,可用石膏托固定6~8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一般于术后12~16月取出加压钢板,取出后仍须用石膏托保护4~6周。

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勿损伤骨间膜,以免将尺、桡骨各自分开的切口直接相通,并在内固定完成后,清除两骨之间的碎骨片或骨屑,以防交叉愈合。如果尺、桡骨折相通,应将软组织缝合或修复隔开。

2.想尽一切办法,使尺、桡骨达到解剖复位,并恢复桡骨向外侧凸出的弧形,以恢复前臂旋转功能。骨折复位是否正确,可根据骨折齿状面的对合判定。如为陈旧性骨折,齿状面消失或不清晰时,可利用骨表面的解剖标志(如骨嵴等)进行对位。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