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骨斜坡区原发性硬脑膜内肿瘤主要是脑膜瘤、神经鞘瘤和胆脂瘤,硬脑膜外肿瘤则以脊索瘤、骨软骨瘤、软骨瘤、软骨肉瘤、巨细胞瘤等多见。该部位肿瘤深居颅底中线,毗邻脑干、椎-基底动脉、颅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治疗相当棘手。虽然随着颅底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成功切除岩骨斜坡肿瘤的报道愈来愈多,但有些肿瘤的根治依然十分困难。
岩骨斜坡肿瘤的手术入路大致可分为硬脑膜内和硬脑膜外两类。术前应仔细分析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确切判断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尽可能了解肿瘤的起源和性质,参照上表,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原则上,硬脑膜外肿瘤主要采用硬脑膜外入路,硬脑膜内肿瘤则多选用硬脑膜内入路。但也不尽然,有些肿瘤还需采用联合入路。
1.口咽部、鼻腔、鼻旁窦、乳突有炎症者,不可经相应入路手术。
2.范围广泛的良性肿瘤和延及双侧海绵窦的肿瘤,手术需慎重。范围广泛的恶性肿瘤,不宜手术。
1.手术经过污染腔隙(口、鼻、鼻旁窦)者,术前1周用抗生素溶液漱口、喷雾或滴鼻,术前3天全身应用抗生素。
2.如肿瘤与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关系密切,术前应做脑血管造影,了解肿瘤供血、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及血管受累情况。术中有可能暂时夹闭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或有可能损伤重要血管而需考虑如何处理受损血管(夹闭抑或修复)者,应做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球囊闭塞试验,观察闭塞后的临床症状和脑血流量变化。若肿瘤供血丰富,宜做术前栓塞。准备切断横窦或乙状窦者,需了解对侧横窦、乙状窦的通畅情况。
3.需在其他部位切取组织用以重建颅底者,要做好相应部位的皮肤准备工作。
4.做好术中监护(如脑干诱发电位监护等)的准备工作。
1.经颞下入路或改良颞下(岩尖-小脑幕)入路
经颞下入路切除斜坡肿瘤与经颞下硬脑膜内入路切除颅中窝和小脑幕切迹区肿瘤相似。但因为肿瘤起源和生长方向有异,肿瘤与幕切迹区重要血管和神经的关系有所不同,需注意辨认。具体步骤如下:
(1)皮瓣和骨瓣:仰卧,术侧肩部垫高,头向对侧旋转45°。按常规做颞部皮瓣和骨瓣,咬除颞鳞下部至颅中窝底。如不影响显露,尽量不咬开乳突气房。一旦开放,则应密封。
(2)岩尖切除:分离颅中窝底硬脑膜,电凝切断脑膜中动脉。有时还需切断岩(浅)大神经,以免在分离硬脑膜时牵扯损伤面神经。显露岩骨前部后用高速微型钻磨除之。磨除范围:前界为三叉神经压迹,后界为弓状隆起,外侧为岩大沟(岩浅大神经压迹),下方为颈动脉管和内听道。岩尖部骨质比岩骨中部软,在掌握切除范围时有参考意义。只要严格掌握切除范围,就不会损伤重要结构。在骨切除过程中,即可见到硬脑膜外和侵蚀岩尖的肿瘤。
(3)肿瘤显露和切除:岩尖切除后,沿岩上窦切开颅中窝硬脑膜。夹闭或缝扎岩上窦两端后切断之(注意后端夹闭或缝扎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岩静脉汇入岩上窦之前)。沿肿瘤后界切开小脑幕直至游离缘,将小脑幕两叶用缝线牵开,显露颅后窝的肿瘤。
肿瘤主体切除后,分离切除肿瘤基部的硬脑膜。
(4)关颅:术中如有气房开放,需用骨蜡封闭或用肌块堵塞,并用颞肌瓣覆盖,硬脑膜切缘与颞肌筋膜缝合。骨瓣复位固定。皮瓣复位缝合。
2.枕下外侧(乳突后)入路或枕下远外侧入路
与枕下外侧(乳突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相仿。切开颅后窝硬脑膜后,在后组颅神经下方抵达切除斜坡下1/3和枕骨大孔前缘的肿瘤,经后组颅神经与面-听神经间切除斜坡中1/3的肿瘤,位置较高的肿瘤则可经面-听神经与三叉神经间切除。如果肿瘤上抬小脑幕,在三叉神经与小脑幕间有相当的间隙,若从下方切开小脑幕,该间隙更大,经此间隙可抵达并切除小脑幕切迹区的肿瘤。主要步骤如下:
(1)切口和骨切除:侧卧位,术侧在上。皮肤切口有两种:相当于颈4水平做中线直切口,向上到枕外粗隆后折向外上方到乳突。或从乳突尖下方4cm开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上到乳突基底部,再沿上项线折向中线。切开皮肤、肌肉和骨膜,在骨膜下分离后向两侧牵开,显露枕骨鳞部、乳突后部和颈1后弓。切除术侧枕骨鳞部(包括枕骨大孔后缘)、枕骨髁后半和乳突后缘,完全显露乙状窦。
(2)椎动脉显露和牵移:分离颈1后弓,从中线直至横突,先分离下缘,再分离上缘,并将椎动脉分开。分离应在骨膜下进行,以免损伤椎动脉和椎旁静脉丛。分离椎动脉时,有两处需特别注意:其一是椎动脉离开颈1后弓的椎动脉沟(约35%~50%的椎动脉被后弓部分或完全包绕)折向硬脑膜处,相当于颈1后弓高度骤然增加处的外侧,该处还常有椎动脉的分支——Salmon动脉。其二是椎动脉穿越硬脑膜进入颅内处,由于椎动脉鞘与硬膜粘连紧密,分离时不要试图完全游离椎动脉,切开硬膜时最好离开椎动脉数毫米。椎动脉分离后牵向外上方,从延髓侧面与椎动脉之间显露切除肿瘤。
(3)乙状窦显露或切断:乙状窦显露后,在其前方或后方切开硬脑膜,显露切除肿瘤。必要时可切断乙状窦,以获得更广泛的显露。切断的位置一般在垂直段与水平段交界处,垂直段断端缝扎或夹闭,水平段断端用明胶海绵填塞即可。
3.经岩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
斜坡-岩尖肿瘤常同时累及小脑幕上下,因而许多学者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Hakuba(1975)、Al-Mefty(1988)等在Morrison(1973)经迷路-小脑幕入路显露桥脑小脑角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采用岩骨-小脑幕入路来切除斜坡-岩尖肿瘤,即在经幕上、幕下显露切除肿瘤前,先做颞骨部分切除,其优点是:①牵拉小脑和颞叶轻;②到斜坡的手术距离缩短3cm;③侧方显露可使术者的视轴直接针对病变和脑干的前面、侧面;④术中可及早阻断肿瘤供血;⑤不影响耳蜗、前庭和面神经管,也不切断横窦或乙状窦。
(1)皮瓣和骨瓣:仰卧,术侧肩部垫高,头向对侧倾斜并旋转40°~60°,使岩骨处于术野最高点。切口从颧弓开始,向上向后围绕耳郭,再向下止于乳突后1cm。颞肌剥离后翻向下方。在横窦两侧的颅骨上各钻2孔,用开颅铣刀先将颞骨和部分幕上枕骨锯开,再将幕下枕骨锯开,最后将横窦两端骨孔间的骨质用咬骨钳咬开,形成一完整游离骨瓣取下。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的硬脑膜与颅骨间常有明显粘连,在形成掀起骨瓣时应注意。
(2)乳突和岩骨切除:磨除乳突,显露乙状窦直至颈静脉球及Citelli静脉窦-硬脑膜角,根据该角可确定岩上窦的位置。将外耳道后方的乳突浅组气房和面神经管后方的深组气房磨除,显露面神经管和外、后半规管(图4.3.3.9-13)。沿岩锥向岩尖方向继续磨除岩骨,注意保留面神经管、中耳和内耳。开放的气房用骨蜡密封。
(3)硬脑膜切开和肿瘤显露:若要进一步缩短抵达斜坡和岩尖的距离,可在乙状窦前缘切开颅后窝硬脑膜,切口上延,与幕下硬膜切口相接。夹闭或电凝岩上窦后横断之。与岩嵴平行切开小脑幕直至游离缘。用自持牵开器将乙状窦、小脑及切开的小脑幕一起牵向内侧。
(4)肿瘤切除:电凝肿瘤在岩锥、斜坡的基底部和来自小脑幕的供血动脉。若肿瘤属中小型,面、听神经一般被挤向后方,容易辨认。若属大型,则可被肿瘤包绕。选择适当的部位,剪开肿瘤表面的蛛网膜和肿瘤包膜,用CUSA、吸引器或激光等先做包膜内瘤组织切除,注意勿损伤可能被肿瘤完全包绕的面、听神经和基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及小脑下后动脉。如肿瘤延向幕上,将该部分肿瘤切除后,沿瘤周切开小脑幕,直至幕缘,慎勿损伤滑车神经。小脑幕切开后,可使肿瘤上极和脑干的前、侧面获得良好的显露。此时可分离肿瘤包膜。为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分离应尽可能在蛛网膜界面中进行。分离一部分包膜后,可将该部分包膜大部而不是全部切除,以免错失进一步分离的确切界面。后组颅神经与肿瘤下极关系密切,轻轻分开保护好,不可过多刺激迷走神经,以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外展神经常在肿瘤前下方,三叉神经多被挤至外侧,基底动脉如未被肿瘤包绕就被挤至对侧,应仔细分离保护。若肿瘤侵入内听道,应将其后壁磨开,切除其中的残瘤。延伸至颈静脉孔的肿瘤也应分离切除。
(5)关颅:肿瘤切除后,严密缝合硬脑膜,将一部分颞肌覆盖在岩骨上。骨瓣复位固定,缝合头皮。
4.经耳后-耳前岩骨-小脑幕联合入路
(1)皮瓣和带血管肌肉骨膜瓣:病人取“公园长凳”(park-bench)位——侧卧,患侧在上,头颈和上胸转向对侧,头下垂35°,用头架固定后,抬高床头,使头部处于水平位。皮肤切口从颧弓开始,沿颞浅动脉顶支上延直至接近中线,切口下端下延至耳垂前,慎勿损伤颞浅动、静脉,尽量保留血管周围的软组织。在颧弓上方约7cm处,将颞浅动、静脉连同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与其深方的颞筋膜分开,并切取一片7cm×5cm的骨膜与血管远端相连。在颧弓平面切断后1/3颞肌,并沿肌纤维方向向上切开,与颞骨分离,保持颞肌、血管和骨膜瓣的联系,将该肌肉骨膜瓣连同血管一起翻向外侧,用盐水纱布覆盖。将皮肤切口下端向后延伸,经耳垂下和乳突尖,在乳突后1cm斜向上方。切开枕下肌肉,分离后与皮瓣翻向上方,在软骨-骨部连接处切断外耳道,耳郭也牵向上方,横断乳突尖,与胸锁乳突肌一起牵向下方。
(2)骨瓣:用线锯锯断颧弓两端,牵向下方。在枕下和额颞部颅骨上钻数孔:第1孔在乳突上嵴远端下方3mm,相当于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第2孔在乳突基部后缘,第3孔恰好在颧弓根上方,第4孔在额骨颧突之后。经颅骨钻孔做成枕下-颞-翼部骨瓣,与前2/3颞肌相连,翻向外侧,显露Trautman三角。用骨凿或磨钻切除乳突,显露乙状窦全长直至颈静脉球。
(3)耳后岩骨切除;用骨凿和磨钻切除岩骨后外侧部,保留外耳道后壁约5mm厚。岩骨后内侧部切除不应超过岩嵴以下10mm,到外前庭小管口。中颅窝底硬膜牵向前,岩骨后硬膜和乙状窦牵向内侧,磨除残余的岩骨,包括内淋巴管、后和上半规管、外半规管内侧部及颈静脉球穹隆。在内听道后壁,岩骨切除深度约10mm,内听道之前切除约5mm,内听道顶开放。鼓窦后壁虽亦开放,但听小骨不受影响。
(4)耳前岩骨切除:分离中颅窝底硬脑膜,切断岩浅大神经和脑膜中动脉,显露岩骨前面。沿卵圆孔后内缘解剖,显露三叉神经压迹。在岩骨段颈内动脉内侧磨除岩骨,直至在内听道与岩尖间的岩下窦,注意勿磨开耳蜗前壁。继续解剖,找到半月节深方的颈内动脉。电凝切断经过岩尖的肿瘤供血动脉,切除侵入岩骨的肿瘤。
(5)硬脑膜和小脑幕切开:沿乙状窦前缘切开由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岩骨后三角区的硬脑膜。切口上延,沿岩上窦折向内侧,到内听道与半月节之间,注意勿损伤可能与岩上窦处硬脑膜粘连的小脑前下动脉。尽可能靠前切开颞部硬脑膜,以免损伤Labbé静脉,切口后端向内侧延伸,与上述岩骨后硬膜切口的前端相连。在该处用两针缝线结扎岩上窦,并由此切开小脑幕,直至幕切迹,勿损伤前方的滑车神经。岩骨后硬膜切口继续前延,到岩上、下窦汇合处,即海绵窦后壁外缘,显露半月节深方的颈内动脉。来自海绵窦的出血可压迫控制,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脑膜垂体干电凝后切断,侵入海绵窦的肿瘤予以切除。轻轻抬起颞叶,斜坡后的肿瘤可获得良好的显露。
(6)肿瘤切除:斜坡脑膜瘤切除最困难的步骤是分离肿瘤包膜与脑干、颅神经、主要血管及其分支。颅神经常因肿瘤推挤至变薄,有的甚至与肿瘤包膜“融合”,即使在显微镜下也难以确认。分离时,可先将与颅神经粘连的一片包膜留下,待肿瘤主体切除后再分离切除该部分包膜。分离与包膜粘连的软脑膜血管和穿通动脉时,可采用类似方法。肿瘤基部的硬脑膜和受累的颅骨尽可能切除,无法切除时用电凝烧灼。
(7)重建和缝合:肿瘤切除后,用开颅时形成的带血管颞肌骨膜瓣的骨膜修复硬脑膜缺损,肌肉填充覆盖前2/3的岩骨缺损。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一附加切口,直至颈下部,将胸锁乳突肌下端离断1/3,翻向上方,填塞后1/3岩骨和乳突切除后造成的残腔。乳突切除时留下的骨屑也放置在乙状窦和残留的乳突表面。枕下-颞-翼部骨瓣复位固定,颧弓复位固定。缝合术口。
5.经口-咽入路
经口-咽入路切除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的具体方法见“经口枢椎齿状突切除手术”。显露并用微型磨钻磨除寰椎前弓、齿状突和斜坡下端后,用CUSA、取瘤钳、剥离子等分离切除肿瘤。
经口-咽切除下斜坡肿瘤后,只要颅颈交界处侧方和后方骨关节结构正常,一般不会影响稳定性,因而无需做后路融合固定。
6.经额下颅底入路
Derome(1977)首先采用额下颅底入路切除累及蝶骨体和蝶窦的斜坡肿瘤。该入路可以显露蝶骨体和斜坡大部分,甚至可抵达枕大孔前缘和寰椎前弓。但要抵达斜坡下端,毕竟术野较深,斜坡上端则因鞍底阻挡而难以显露,两侧又受视神经、颈内动脉和海绵窦限制,因此主要适用于延及蝶窦、筛窦的中下斜坡硬膜外肿瘤。具体方法见“颅鼻部肿瘤切除术”中的“前方颅底入路”。分离抬起颅前窝底硬脑膜后,磨除蝶骨平板和部分蝶鞍前壁,即可显露侵入蝶窦内的肿瘤。切除该部分肿瘤后继续向后下方分离,便可抵达切除斜坡肿瘤。
7.经颈入路
Stevenson和Stoney(1966)首先成功地经颈入路切除1例斜坡脊索瘤。Fox(1967)和Wissinger(1967)还采用该入路夹闭基底动脉瘤。其优点是避开了口、鼻等污染腔隙,硬膜修复也较易成功。缺点是术野较深,显露受限,尤其是上方和对侧,术者必须在寰枕关节内侧磨除斜坡,以免损伤舌下神经和颈静脉孔区的结构。主要适用于下斜坡肿瘤,也可用于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寰枢椎脱位、齿状突骨折和基底动脉瘤等。
(1)切口:仰卧,头过伸15°并向对侧旋转20°。从乳突尖向下,到甲状软骨平面,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皮肤和颈阔肌。也可从乳突尖到颌联合,离下颌骨下缘1~1.5cm,做一横弧形切口,再在此切口的中点向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一直切口,到达颈6横突平面。
(2)显露咽后和咽旁间隙:将皮肤和颈阔肌翻开后,在胸锁乳突肌之前,颈动脉鞘与甲状腺、气管之间分开颈深筋膜浅层,游离颈总动脉和颈内、外动脉,结扎切断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有时尚需切断面动脉)。确认横越颈动脉鞘的舌下神经,牵向前上方,继续向上解剖分离颈内动脉直至颈动脉管外口。牵开颌下腺,切断附着在甲状软骨上角的咽肌和附着在舌骨的茎突舌骨肌,将咽喉部牵向前内侧,触及颈椎体前面。在咽颊筋膜与椎前筋膜间向上钝性分离,直至上咽缩肌在咽结节(在枕骨大孔缘前方约2cm的斜坡下表面)的附着点,使咽后间隙得以开放。
(3)进一步显露咽后间隙:在咽结节的前方和上方解剖,将咽粘膜和骨膜从斜坡上分开,显露斜坡的腹侧面,直到能触及犁骨。注意勿再继续向前解剖,以免损伤咽粘膜和进入鼻咽腔。用深部牵开器牵开鼻咽部组织,摸到双侧蝶骨大翼的角棘,下斜坡表面的解剖范围到两棘连线的稍前上方。
(4)显露斜坡和寰、枢椎:自枕骨大孔前缘向下经寰椎前弓到颈3椎体,沿中线切开椎前筋膜。在骨膜下分离后,用小型自持牵开器将前头直肌、头长肌、颈长肌向外牵开,显露斜坡、寰椎和枢椎的前面。
(5)骨切除和肿瘤切除:调整头位,过伸5°,向对侧旋转10°。在中线左右各2cm处磨断寰椎前弓,取出后显露齿状突。在基部磨断齿状突,切断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韧带,取出齿状突。切开十字韧带横部的上半,显露覆膜和后纵韧带。
(6)缝合切口:肿瘤切除后,骨窗内置入筋膜肌块(如硬膜已开放,需用纤维蛋白胶粘合)或明胶海绵。椎前肌肉和筋膜间断缝合。上咽缩肌缝到枕骨大孔前缘的椎前筋膜上,咽颊筋膜缝于椎前筋膜以封闭咽后间隙。颈部软组织、气管、咽复位。颈阔肌和皮肤间断缝合。
8.经颞下窝入路
(1)皮瓣和面神经移位:仰卧位,术侧肩下垫高,头旋向对侧。在耳后做“C”形切口,向上延至颞区,向下延至颌下。在皮下向前游离。在软骨-骨部交界处切断外耳道,缝合封闭软骨部断端,并取1片骨膜瓣翻转覆盖其上,缝合数针。
在下颌后窝找到面神经主干,向远端解剖其上部分支,完全游离额支后牵向下方。
(2)颧弓离断:用线锯锯断颧弓两端,同咬肌一起翻向下方。颞肌自颞窝剥离后也翻向下方,覆盖在业已下移的面神经额支之上。
(3)岩骨次全切除:切除骨性外耳道内残留的皮肤、鼓膜、锤骨、砧骨和镫骨弓。离断胸锁乳突肌并切除乳突尖。做低位颞部骨瓣和枕下骨窗,显露横窦和乙状窦。磨开面神经管,从膝状神经节到茎乳孔。
(4)颈内动脉显露:磨除关节窝骨质,显露颞颌关节,用颞下窝牵开器将下颌髁牵向下方。如显露不足,可切除下颌髁。磨除颈内动脉前外侧的岩骨。将耳咽管内侧软骨部与岩骨水平段颈内动脉分开,直至破裂孔。用骨蜡填塞耳咽管。
5)肿瘤显露和切除:切断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与腭帆张肌、耳咽管软骨部一起牵向下方,必要时切除翼突,显露颞下窝和斜坡前部的肿瘤,用取瘤钳、CUSA、吸引器等逐步切除,侵蚀的骨质可用磨钻磨除,注意勿损伤对侧破裂孔处的颈内动脉。
(6)缝合切口:如果硬脑膜已开放,取1片颞肌筋膜或冻干硬膜覆盖在破损处并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取腹部脂肪和带蒂颞肌瓣填塞术腔。颞颌关节复位。颧弓复位固定。皮瓣复位缝合。
9.经颞骨入路
(1)皮瓣:从颞部开始做问号形切口,向耳后和乳突区延伸,再在胸锁乳突肌前与下颌骨之间下延。在皮下分离,切断外耳道,将耳郭和皮瓣一起翻向前方。
(2)颈部血管神经解剖:水平切开乳突基部骨膜,将切口以上的骨膜和颞肌后部游离后一起牵向前方,以备肿瘤切除后修复用。切口以下的骨膜和胸锁乳突肌与乳突分离后牵向下方,注意保留副神经。切断二腹肌后腹。从茎乳孔找到面神经,向腮腺方向解剖出其主要分支,同时切除腮腺浅叶。解剖分离出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和第9~12颅神经。
(3)骨窗形成和乳突切除:先后做乳突后和颞部小骨窗,再切除乳突,完全显露横窦、乙状窦、颈静脉球。
(4)岩骨切除:切除骨性外耳道内的皮肤、鼓膜和听骨链。从茎乳孔经乳突和中耳到膝状神经节磨开面神经管。如欲显露中斜坡,需磨除迷路,显露内听道,游离其中的面神经至膝状神经节,切断岩浅大神经和鼓索神经,将面神经移向后方。切断内听道内的耳蜗和前庭神经。
在鼓室前壁找到耳咽管开口,用肌块堵塞。切除茎突。磨除鼓骨和骨性外耳道,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的垂直部和曲部,再磨除耳蜗,显露颈内动脉的水平部。耳蜗完全切除后即可显露比较脆软的斜坡。磨除斜坡,前方即为蝶窦粘膜和咽后间隙,后方便是颅后窝硬脑膜。
如果显露下斜坡,将面神经移向前上方,不必切除耳蜗、迷路,也不需切断耳蜗和前庭神经,以保留感觉神经性听力。但乙状窦和颈内静脉需结扎切断。
(5)肿瘤切除:抵达斜坡后即可切除硬膜外肿瘤。如肿瘤在中斜坡硬膜内,可在乙状窦前切开硬脑膜。若在下斜坡硬脑膜内,则需结扎切断乙状窦和颈内静脉,从脑干到颈静脉孔完全游离第9~11颅神经,牵向后内侧,这样可避免在颅神经间分离切除肿瘤。
(6)缝合切口:肿瘤切除后,缝合硬脑膜。将颞肌后部向后下方转移,与胸锁乳突肌缝合。取腹壁脂肪或带血管肌瓣填塞岩骨切除后遗留的空腔。缝合切口。
1.经口、鼻、鼻旁窦入路手术者,术后继续用抗生素溶液漱口、喷雾或滴鼻。经口手术者,1周内经胃管进食,气管切开维持7d。术中切开上颌骨或下颌骨,或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者,胃管和气管切开保留时间适当延长。
2.若有可能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宜取半坐位,并持续腰穿引流。
3.术后如出现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功能障碍,要注意患侧眼球的保护。
4.术中切除斜坡下端、寰椎前弓和齿状突者,术后头颈部应适当制动,一般无需做后路融合固定。但有颅颈交界处不稳定征象者,应考虑融合。
斜坡肿瘤术中,应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和必要的监测手段,以确保在切除肿瘤时,避免损伤脑干、颅神经、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此外,凡术中已开放硬脑膜和气房(鼻旁窦、乳突、耳咽管等)者,要特别注意硬脑膜的修复和气房的封闭,以免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