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小脑脑桥角是颅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之一,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0%左右。肿瘤的基底附着于乙状窦、岩上窦、岩下窦或颈内静脉孔附近。其部位贴近小脑幕,位于小脑桥脑角前上或外侧。肿瘤增大常累及邻近的颅神经并压迫小脑与脑干。有的脑膜瘤向上经小脑幕裂孔向颅中窝生长至鞍背的后方。此类脑膜瘤具有脑膜瘤的共同特点,血运十分丰富。一部分供血动脉由硬脑膜进入肿瘤基底部,一部分直接来自椎基底动脉的分支。由于肿瘤部位很深,瘤体较大并附着于硬脑膜和窦的部位,手术切除有时相当困难,必须显露良好,小心操作和止血。临床表现多有典型的小脑桥脑角综合征,类似听神经瘤,但前庭功能与听力障碍通常较听神经瘤为轻,内耳孔也不扩大。

  •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头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 手术时长:2-3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10000-50000元
治疗疾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幕脑膜瘤
适应症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适用于:

1.位于小脑、桥脑角的脑膜瘤。

2.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已向颅中窝或中线扩展者。

禁忌症

1.晚期巨大的脑膜瘤,病人已呈衰竭者。

2.此部位脑膜瘤出现骨质广泛破坏,有恶性变征象者,手术宜慎重考虑。

术前准备

1.MRI脑扫描,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及范围。

2.可进行椎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供血情况。

3.颅内压明显增高者,术前行脑室持续引流。

4.充分备血。

手术步骤

1.切口

颅后窝开颅,切口同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但肿瘤较大者,骨窗应尽量扩大,并打开枕骨大孔及寰椎后弓,以利扩大手术显露和减压。

2.脑膜切开,探查肿瘤

硬脑膜瓣形或放射状切开。按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步骤,先从侧面将小脑半球向中线牵开,显露肿瘤。脑膜瘤呈结节状,瘤体大小不一,表面血管很丰富。尽可能地在切除肿瘤之前逐一将进入瘤体的供血动脉电凝、切断,以减少出血。

3.肿瘤切除

肿瘤体积较小者,在肿瘤的脑膜基底部逐步电凝与分离,使其肿瘤由硬脑膜脱离。用丝线缝吊肿瘤,向外侧轻轻牵引。看清位于肿瘤前面与内侧面的供血动脉,勿损伤静脉窦,同时将肿瘤附近的三叉神经、面神经予以保护,将肿瘤整个游离切除。

处理较大的肿瘤:在电凝切断供血动脉后,切开肿瘤包膜,做瘤内分块切除,使肿瘤体积缩小,再游离肿瘤进行全切。如肿瘤巨大,已经与脑干或重要颅神经紧密粘连,宁可留下那一小块肿瘤组织,而不能盲目地强求将肿瘤全切。残留的瘤组织用电凝烧灼处理。

如脑膜瘤体积巨大,尚可采用颅后窝双切口的手术方法。做颅后窝中线切口,行广泛的颅后窝减压,由侧切口行肿瘤切除。有利于肿瘤显露、切除和术后减压。

肿瘤同时向颅中窝发展的,采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

4.仔细止血、冲净伤口,硬脑膜缝合或扩大修补。逐层缝合肌肉、皮下与皮肤层。

并发症

1.脑膜炎 术后局部压迫包扎不够,形成假性囊肿,继发感染。

2.面神经损伤 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下,此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3.脑干损伤 手术直接损伤或损伤其供应动脉。

4.第9、10颅神经损伤。

5.第5、7颅神经损伤引起角膜溃疡。

后遗症

1.脑膜炎 术后局部压迫包扎不够,形成假性囊肿,继发感染。

2.面神经损伤 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下,此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3.脑干损伤 手术直接损伤或损伤其供应动脉。

4.第9、10颅神经损伤。

5.第5、7颅神经损伤引起角膜溃疡。

术后护理

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吞咽未恢复前,可置胃管鼻饲。一侧占位病变大,脑干移位明显,切除病变后,应保持向健侧侧卧,搬运病人时防止头颈扭屈,以免脑干摆动过大,造成不良后果。

颅后窝病变合并阻塞性脑积水,术后常需留置脑室引流管持续引流,以降低颅压。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一般保持3~5天,颅压基本正常,病人情况良好即可拔除。

注意事项

1.术中先处理基底,减少切除肿瘤中的出血。

2.保护第5、7、8、9、10颅神经与脑干。

3.勿损伤颈内静脉孔部位,避免静脉窦大出血。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