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切除术

胃泌素瘤的特点是过高胃泌素血症,伴有大量胃酸分泌和难治的上消化道溃疡,有的可伴有腹泻。能解放胃泌素的肿瘤被称为胃泌素瘤。来源于胰腺非B细胞的胃泌素瘤现称为ZES-Ⅱ型,或胰源性溃疡;来源于胃窦部G细胞的增生或肿瘤,则称为ZES-Ⅰ型。

  • 就诊科室:胃肠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腹部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静脉麻醉
  • 手术时长:1-3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1-3个月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1000-10000元
治疗疾病:
胃泌素瘤
适应症

本病可行内科治疗,但内科保守治疗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而且多数病人最终均需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1.术前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合并贫血者,术前输血纠正。

2.横结肠已受侵犯者需行术前肠道准备如口服肠道杀菌药、清洁灌肠等。

3.术前全身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前3天开始。

4.备血、备皮。

5.插胃管。

手术步骤

1.切口:取上腹正中切口,自剑突至脐,需扩大时可以绕脐左侧向下。必要时可以切除剑突,以增大术野的暴露。亦可胸腹联合切口。

2.探查:进入腹腔以后全面探查肝、胆、胰、脾、肠系膜、盆腔有无转移。最终探查病灶,确定其位置、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确定是否行全胃切除

3.分离胃网膜右血管和胃右血管:将胃结肠韧带继续向右分离,至胰头、十二指肠处,小心分离出胃网膜右动、静脉,分离、切断,用7号线结扎、4号线缝扎

4.切断十二指肠:取一把无创伤肠钳距幽门前静脉2.5~3cm处将十二指肠夹住,于近端夹一把Kocher钳,在两钳之间切断十二指肠

5.显露胃底和食管下段:右手托起肝左叶,剪开左三角韧带,有血管的部分切断后结扎

6.脾切除:若全胃切除同时行脾切除,应于胰上缘将脾动脉结扎。游离脾周围韧带,分离出脾门,游离脾蒂,将脾蒂近胰尾处结扎切断,将脾切除。

7.切断贲门:因食管下段无浆膜,只剩肌层,缝合时易撕裂,因此可用1号线于切线的近侧全层缝合一排缝线,将食管肌层和粘膜固定,距缝线远侧0.5cm处将食管切断,将胃管拉出食管。

8.切除、移走胃:将胃下端向上翻起,分离后壁和胰之间纤维组织。若不需行脾切除,则将胃脾韧带和胃短血管分离结扎并切断,注意勿撕裂脾被膜,损伤脾蒂。将胃切除移走。

9.重建消化道:消化道重建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常用的食管空肠吻合术和代胃术两种方式。

⑴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距屈氏韧带30cm将空肠切断,系膜的处理必须保证游离的空肠段有足够的血供。一般切断2~3个血管弓。可以切除一小段无血管的空肠。

⑵食管空肠袢吻合术:将空肠袢自横结肠系膜切口处拉至食管的下方,用1号线将空肠浆肌层和食管后方膈肌间断缝合固定,然后将食管和空肠袢行端侧吻合(方法同上),并将食管下段的腹膜和空肠浆肌层缝合以覆盖吻合口

⑶单空肠间置代胃术:将空肠袢提至横结肠系膜切口以上,取15~20cm的空肠,两侧的空肠紧靠肠管将系膜切断,保留良好的血管弓以供给保留空肠

⑷双空肠间置代胃术:游离两段带系膜的空肠,取一段空肠25cm,一端与食管吻合,再取一段空肠倒置与十二指肠端端吻合,两空肠之间做一大口径的侧侧吻合,形成一空肠袋,代替胃的功能(图36),需注意空肠空肠吻合的远侧和十二指肠吻合口之间的距离应在5cm左右

10.关腹:清理腹腔,清点器械、敷料,按常规关闭腹腔。

术后护理

1.取半坐位。

2.持续胃肠减压,术后3天可以通过胃管注入20~30ml石蜡油,以促进肠蠕动,至恢复蠕动,有肛门排气、无腹胀可以拔除胃管,一般需5~7天。1周左右先行少量低脂肪、低糖流质饮食,每次30~60ml,患者无明显不适,可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

3.禁食期间需静脉输液,补给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维生素B和C、氯化钾等,亦可静脉给予脂肪乳剂、复合氨基酸溶液,行静脉高营养治疗。

4.全身、联合、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5.1周以后拆线。

6.定期复查。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的原则]

1.胃泌素瘤如局限于胰腺内而无转移,可行肿瘤切除。但切除后,术中胃酸测定不下降时,则应进行全胃切除。

2.肿瘤已有转移者,亦应作全胃切除。其目的为消除胃泌素作用的靶器官——胃壁细胞,以矫正腹泻和防止消化性溃疡复发。

3.对怀疑胃泌素瘤的病人,不宜行胃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术,也不宜盲目地作全胰腺切除,避免遭致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

4.胃泌素瘤病人同时存在甲状旁腺瘤时,二者均应切除。术后的腹泻、消化性溃疡症状多能减轻,且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胃酸分泌减少。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