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血糖升高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

胰腺癌是致死性癌症,5年生存率少于5%。胰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正在提高,每年因胰腺癌死亡病人达227000。诊断时85%的肿瘤已不能手术,通过调整风险因素达到预防作用特别重要。

流行病证据支持2型糖尿病是胰腺癌的风险因子,慢性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是潜在发病机制。实验表明胰岛素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减少凋亡,高血糖增加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和增殖能力。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在糖耐量出现异常时就已有异常,先于2型糖尿病。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糖耐量异常也能增加胰腺癌风险。

是否糖耐量异常也是胰腺癌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胰腺癌很重要,因为全世界有7.8%的人群受此影响,生活方式能改善甚至逆转糖耐量异常。以往的流病学研究发现了血糖与胰腺癌的关系,但结果常有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没有研究评估血糖浓度高于哪个界限值时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来自台湾的Tu教授在BMJ杂志上发文,通过剂量-反应meta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

收集2013年11月前的Pubmed、Scopus和有关的综述,没有语言限制。合格标准是前瞻性研究评估血糖浓度与胰腺癌关系,回顾性研究和交叉研究不包含在内。由2人独立获取相关信息评估研究质量,剂量-反应meta分析评估潜在线性与非线性关系。

分析中纳入9项研究,2408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中空腹血糖浓度和胰腺癌发生率存在很强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空腹血糖每增加0.56 mmol/L (10 mg/dL),胰腺癌集中率比为1.14,敏感分析排除糖尿病患者血糖后得出相似的结果,即空腹血糖每增加0.56 mmol/L (10 mg/dL),胰腺癌集中率比为1.15,明确了糖耐量异常与胰腺癌的关系。

这项meta分析从新的视角评估血糖代谢异常和胰腺癌的关系。以往的研究中,糖耐量异常与胰腺癌关系的结果混乱。本研究显示随着高血糖加重,胰腺癌发生风险呈线性增高,无论是糖耐量异常还是糖尿病。

结果不一致性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各项研究中血糖分类与分布不同,各个研究不具可比性;其次糖耐量异常水平的血糖浓度类别中只包括小部分胰腺癌病人,导致可信区间范围过大;本研究评估胰腺癌发生率的变化是根据空腹血糖每增高一个单位来计算,结果更具统计学效力也更精确。本研究结果支持空腹血糖是胰腺癌风险因素,呈剂量依赖性。

血糖浓度和胰腺癌之间剂量反应关系可能要归因于胰腺癌细胞的生长特别依赖糖。正常胰腺通过氧化磷酸化代谢糖,胰腺癌细胞主要通过无氧糖酵解代谢糖,后者产能少但代谢中间物是维持增殖和生存优势所必需。为弥补能量不足、满足生长需要,胰腺癌细胞对糖需求进一步提高,所以高血糖促进肿瘤生长增加胰腺癌风险。

本研究支持除了吸烟、肥胖外,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是胰腺癌可调控的因素。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吸烟与肥胖的共作用,但这种可能性较小。本分析中纳入的研究除一项外余所有各项研究都进行了吸烟和BMI的校正。

发现血糖增高与胰腺癌风险增高有重要意义。胰腺癌增加可能归因于血糖增高,全球流病统计血糖异常人群约14.2%,及早发现糖耐量异常能提供机会预防胰腺癌,是减少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因为胰腺癌通常很难早期发现且治疗反应较差。

2型糖尿病之前的糖耐量异常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善甚至逆转。以往的研究显示降低体重、改变饮食结构、进行体育活动能降低空腹血糖,减少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机会可达60%。尽早发现糖耐量异常、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善血糖代谢是避免胰腺癌增加的最有效方法,仍需要进一步评估。

本研究的不足与优点

以往的研究没有设立血糖浓度界限值,为了证实糖耐量异常与胰腺癌之间的关系,采用特异敏感性分析排除血糖分类对结果的影响。胰腺癌本身诱导40%的糖尿病,所以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可能至少是互为因果。

本研究的限制在于只有几个研究报告了性别差异,研究中未包括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随访期间病人接受降糖治疗使血糖脱离初始基线值,最后研究采用的是总结性的统计而不是个体数据,可能在精确度和共作用因子上存在不足。

总之空腹血糖每增加0.56 mmol/L (10 mg/dL),胰腺癌发生率增加14%,糖耐量异常通过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早期检测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糖耐量异常可以成为一种限制胰腺癌发生率增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