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失迟缓最有效

便秘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胃肠道动力、分泌、吸收及排便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研究表明,20%-80% 的便秘患者存在排便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功能性障碍(盆底失迟缓,DD)及结构性障碍(直肠前突、直肠脱垂、肠疝、肠套叠)。

其中盆底失迟缓是由于耻骨直肠肌、肛门括约肌及腹壁肌肉等协同功能障碍所致,患者可表现为腹部、肛门直肠不适及排便困难等症状。

生物反馈疗法(BFT)是治疗 DD 最有效的措施,它可以改善主观的便秘症状以及客观的肛门直肠参数。

为了研究 DD 的发病率及患者腹部症状、排便症状的严重程度,并评估生物反馈疗法对上述症状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卫生系统大学的 Eswaran 教授等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 杂志上。

该研究为观察性、开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包括 2008 年 5 月至 2013 年 6 月就诊于密歇根大学胃肠道生理实验室的慢性便秘患者。

所有患者均存在下列症状中的至少 2 项:排便次数减少(<3 次/周);排便不尽感;硬便;肛门直肠梗阻感;排便紧张感。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需完成慢性便秘个人评估调查问卷(PAC-SYM)。

最终共纳入 77 名研究对象。治疗前患者的平均 PAC-SYM 得分为 22.08 分,其中中重度腹部症状和排便症状的患者比例分别是 48.1%–74%、49.4%–83.1%,而存在中重度肛门直肠症状的患者比例较低,为 24.7%–53.2%。最常见的腹部症状为腹部不适感及腹胀,最常见的排便症状为排便不尽感及排便紧张感。

BFT 完成后,PAC-SYM 显著降至 11.48%,且腹部症状、排便症状、肛门直肠症状得分均明显下降。中重度患者比例及中重度腹部症状、肛门直肠症状、排便症状患者比例均下降。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及种族均不是 BFT 治疗有效的预测因素。

最终,作者得出结论:DD 患者的腹部症状十分常见,而 BFT 可以改善肛门直肠症状及腹部症状。当然该研究存在一定缺陷: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缺乏对照及长期随访,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