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术中缺血后处理优于单纯PCI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尽管血运重建技术发展迅速,但急性心梗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缺血相关心衰的长期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心肌缺血再灌注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缺血后处理可能减少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其分子机制可能包括激酶通路、生存激活因子增强通路、活性氧以及钙离子超载减少等。缺血后处理是指,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前反复短暂再缺血处理,可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明显减轻缺血组织的再灌注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不需要预知缺血发生的时间,且干预方法简便,尤其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只需通过球囊的充气和放气进行几次简短的开通、再闭操作,即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这使得缺血后处理成为一个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措施。

既往荟萃分析也表明缺血后处理在再灌注损伤中起心脏保护作用,但最新一项研究结论与此并不一致。缺血后处理是指,

因此,为了更好的阐述缺血后处理在再灌注损伤中对心肌所起的作用,托莱多大学医学中心的Tinkel博士等重新对缺血后处理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在再灌注损伤中起心脏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发表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研究共纳入19项随机对照研究(在STEMI患者中,比较直接PCI术中实施缺血后处理和单纯PCI的效果),主要观察心肌损伤(血清心肌酶和影像学检测梗死面积)以及左心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评分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PCI术中缺血后处理降低血清心肌酶(标准化平均降低0.48)、梗死面积(标准化平均减少0.3)以及室壁运动评分指数,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 ± 0.4%和49.7 ± 0.4%)。

这项研究认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中缺血后处理在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整体和局部左室功能方面均似乎优于单独PCI,这一效应在梗死危险区更大的患者中似乎更为明显。考虑到现有证据的有限性,需要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缺血后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